▍薦髂關節介紹
從名稱可以知道薦髂關節是由薦骨與髂骨(無名骨)所形成的關節,其中薦骨可以視為脊柱的延伸,而無名骨可以視為下肢的延伸。來自上半身的重力以及來自地面上傳的反作用力會在骨盆腔內交會,因此薦髂關節扮演著緩衝、減震、力量重新定向的功能。
薦髂關節是滑液關節,不論年齡,都能保持正常的透明軟骨和滑液產生,研究發現薦髂關節是能夠產生動作的,承重下約2度與2mm平移,若旋轉大於6度則被認為是不穩定,年齡對於薦髂關節穩定度也會產生影響,在人生的前二十年活動度較高也容易處於不穩定,第三個十年開始穩定度和活動度會上升,第四個十年過後活動度會漸漸下降,這段時間也是容易好發疼痛的時間點,而薦髂關節疼痛造成的下背痛約占了整體下背痛的30% ,雖然不是多數但也不能輕易忽視。
▍薦髂關節常見失能原因
1. 不對稱的骨盆排列
2. 不對稱動作模式
3. 過多或過少的薦髂關節活動度
4. 懷孕
5. 創傷
▍薦髂關節常見失能症狀
1. 薦髂關節位置疼痛
2. 薦髂關節壓痛點
3. 鈍痛傳導通至臀部、後大腿、腹股溝、下側腹壁(通常不會低於膝蓋)
前彎、後仰、單側活動疼痛加劇
薦髂關節失能之物理治療處置
要有好的治療前必須先有好的評估,由於薦髂關節本身的活動度就很小,所以從影像學的檢查不太容易看出有什麼問題,因此物理治療師會利用動作檢測(軀幹前彎、站立髖屈曲...)和徒手檢測(骨盆、薦骨標記點觸診)來評估薦髂關節失能的問題。
每個不同的測試會有不同的臨床意義,提供治療師要選擇哪些徒手矯正技術和哪些矯正性運動來解決測試出的限制問題,當解決關節限制問題後,必須立即重新測試是否骨盆和薦骨有復位,若是有復位就再繼續檢測薦髂關節失能原因是否有關節活動度過多、不穩定的問題,若是評估出有不穩定的問題就必須給予局部穩定肌的再訓練,增加關節內活動的穩定度。
參考資料:
KINETIC CONTROL Managing Movement Solutions for the Sacro-iliac Joint & Pelvis 再教育課程
MONTICONE M., BARBARINO A., TESTI C. Symptomatic efficacy of stabilizing treatment versus laser therapy for sub-acute low back pain with positive tests for sacroiliac dysfunct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with one year follow-up. Europa Medicophysica. Vol. 40, N° 4, p 263-268, 2004
Commenti